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三点体会
湖北长江电影集团审计法务中心 昌志高
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重要回信,字里行间满溢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电影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电影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我们要积极向田华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学习,发扬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挺进全国电影集团第一方阵,更好发挥湖北电影排头兵、主力军作用。结合集团内部审计和法律事务工作实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本质上是构建行业信心的价值根基。根据消费行为理论,信心通过预期机制直接影响行业供需两端。在电影产业周期中,当从业者对政策导向、创作环境、市场前景形成稳定预期时,将突破“信心-投资-消费”的负向循环。例如,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与回信中“扎根生活沃土”的要求形成政策共振,使电影企业敢于在剧本开发、技术投入等长周期环节加大布局,缩短行业复苏周期。
回信中“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十二个字言简意赅却立意深远。我理解这句话的实质是,通过价值引领重构行业信心传导机制。从产业经济学视角,信心通过“政策信号-市场预期-投资决策-消费行为”的传导链条影响周期波动,这种传导在电影产业表现为:创作信心增强-优质内容供给增加-票房与衍生收入增长-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形成良性循环。
二是要建立对电影投资的信心的同时,主动护航集团发展。7月22日,我在广州市花都区,与院线公司负责人一起洽谈对外商务合作事宜。一家民营企业的电影投资人说“万物皆周期,当所有人都不看好影城投资的时候,恰是布局新商圈新影城的最佳时机,我准备拿下广州天河区核心商圈的一家影城,150万的租金,如果影视行业恢复,我一定能大赚,而且我对它有信心。”很显然,这份信心来自一个在影视行业浸润多年的投资人对周期判断的前瞻性,将单店投资置于城市电影文化消费生态中评估,通过空间运营和时间孵化,去创造信心和价值。且不论其是否最终能如愿以偿,至少这份信心,说明了电影作为人类艺术殿堂的瑰宝,在一线城市的相应市场,是会给民营资本信心的。
这种用实打实的投资表达的对电影行业的信心,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与殷殷嘱托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我们全集团各个岗位的职工,无论为电影行业作怎样的贡献,都要认识到,日常工作的每一天都要饱含信心。
对审计法务条线的工作而言,开展日常工作也绝非简单的“查错纠弊”,而是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我们要以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将“崇德尚艺”的要求融入审计法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在审核电影项目合同、评估投资风险时,不仅要关注法律条款的合规性,更要审视项目是否传递主流价值观、是否符合“讴歌时代、抒发人民”的创作导向;在监督财务收支、排查廉政风险时,不仅要防范资金使用漏洞,更要警惕“重流量轻质量”“重市场轻思想”的功利化倾向,确保每一项投入都服务于“出精品、树品牌”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要以老一辈电影工作者为榜样,学习他们“把心交给电影”的纯粹信念,将“服务电影、奉献人民”的情怀融入职业信仰,让审计法务工作从“被动监督”转向“主动护航”,真正成为集团践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的坚实后盾。
由于电影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市场不确定性高”,审计法务的核心职责之一便是“防患于未然”。我们还要逐步建立了“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整改”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事前通过大数据平台监测行业政策、市场动态,梳理影视投资、版权交易、艺人合作等领域的常见风险点,为项目立项提供“风险地图”。
三是要结合本职工作,提升做好岗位工作的能力本领。针对集团未来主投主控的重点项目,审计法务中心要坚持按照省委宣传部的相关文件指引,开展“穿透式审计”,不仅要核查资金流向,也要更深入剧组现场监督拍摄进度,发现问题后及时督促整改,还要适时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对反复出现的“合同履约率低”“超预算支出”等问题,推动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堵塞漏洞。正如总书记所说,“创作要扎根生活沃土”,而审计法务的“扎根”,就是要深入项目的每一个“土壤细节”,让风险无处遁形。
我们还要以“人才培养”为支撑,打造“懂电影、精法治”的复合型团队。审计法务工作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法律知识的储备,更需要对电影产业的深度理解。近年来,我们通过“法务跟组实践”等机制,组织团队成员参与电影节、观影沙龙,深入学习电影创作规律;同时,邀请导演、制片人讲解行业痛点,让法务人员理解“艺术创作的规律性”与“法治规范的刚性”的平衡艺术。让审计法务中心团队的每一个人,既成为“法律专家”,更成为“电影通才”,高质量做好审计法务工作。